致死率超30%!“食人菌”正在日本蔓延,感染人数破千
近日
“食人菌”一词
频频登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
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
1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6月9日
日本今年报告的
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
(俗称“食人菌”感染症)
病例数累计破千
达1019例
创历史纪录
今年以来
“食人菌”在日本扩散速度
明显快于往年
不到半年
该国报告的病例
就已超过去年全年病例数
这种名字吓人的感染症
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今年病例特别多?
如何预防“食人菌”感染症?
一起了解
病例数累计破千
致死率超过30%
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是一种突然发病的、由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败血性休克。
该病致死率超过30%,常伴有手脚坏死症状,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发展为休克和多脏器衰竭只需要24至48小时,因此其致病菌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
实际上,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细菌,每年冬春季在儿童中流行的链球菌性咽炎,以及夏秋季儿童易感染的传染性脓疱病和猩红热都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是链球菌所致侵袭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
▲链球菌图像示意图
那么常见的致病菌为何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呢?一般认为宿主对于链球菌产生的肠毒素的免疫过激反应是“食人菌”感染症高致死率的原因之一。
早期症状像感冒
出现这些情况需就医
因为“食人菌”感染症病情发展非常快,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但是感染的初期症状易被误诊为感冒。
链球菌感染临床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扁桃体发炎化脓,及摸起来如砂纸般粗糙的皮疹。若更深入到筋膜,会造成坏死性筋膜炎。此外,会引起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导致多脏器衰竭,进而引发休克死亡。
链球菌感染途径与感冒类似,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染,潜伏期约2到5天。预防方式为勤洗手,戴口罩。另外如果身体有伤口,要及早消毒处理好伤口,以免后续细菌感染。
日本专家表示,“食人菌”感染症的一个特别症状是疼痛,而且多发生于四肢。因此,要关注有无手脚疼痛和肿胀,有比较强烈的咽喉疼痛也不要置之不理。如果出现高烧谵妄或者伤口红肿快速扩散,应立即前往医院。
为何今年感染病例特别多?
“食人菌”感染症并不是一种新型感染症。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资料,美国1987年报告了首例病例,之后,欧洲、亚洲也报告了病例。日本最初的典型病例报告于1992年,此后每年确诊病例约一两百例。造成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
该研究所3月底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与此前相比,今年以来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食人菌”感染症病例数大幅上升,达到60%。从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者分离的菌株看,其中约半数是M1UK谱系菌株,这种菌株的毒素产生量多,容易传播。
此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流行也被认为是“食人菌”感染症病例增加的一个原因。据该研究所18日发布的数据,6月3日至9日这一周,日本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平均报告A群溶血性链球菌性咽炎4.87例,是2023年同期的约3倍。可以看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目前在日本处于全国流行的状态。
老年人群应加以防范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说,“食人菌”感染症的感染途径一般为经鼻腔、咽喉黏膜的飞沫传播和经伤口等的接触传播。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表示,“根据目前情况,患病人群大多为65岁以上的老人及有伤口或皮肤溃破的人。如身体很健康,年纪较轻,又没有皮肤破损和基础疾病,感染的概率较低。但如果年纪较大、有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或有营养不良等情况,有可能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者肢体接触、皮肤破损等感染。”
因此预防“食人菌”感染,要做到——
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2. 在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
3. 谨防手脚的小伤口感染,保持伤口清洁并及时处理;
4.如果有旅行计划,出境前先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情况,采取预防措施。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深圳大件事(nandusz)、N视频报道
来源:广东卫生监督、央视网编辑:张盼梅更多独家猛料,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
点个“赞”和“在看”呗!👇👇